溫暖的海洋展示缸有因浮游生物而群聚在出水孔吃buffet的海神坐騎海馬,主展示區則由兩隻牛鼻鰩上演水中滑翔。
這些遠古時代的鯊魚近親通常喜歡潛在海底砂礫上等待「好事發生」,不須太費力就能飽餐一頓享用魚蝦貝類。
同時,米飛也想和各位吃貨坦承一件事:
「馬來西亞沙巴夜市裡賣的炭烤魟魚,真的非常美味!」
另外科普一下海洋冷知識,雖然我們主觀看到「圓扁的身體拖曳超長尾巴」直覺都叫牠「魟魚」,但其實不全然。
牛鼻鰩(cownose ray)翱翔水缸
鰩、鱝、魟乍看之下長很像,都屬於「鰩總目」有「圓扁的身體拖曳超長尾巴」。
但其實身體構造細節有顯著個體差異;不過逛水族館又不是參加海洋專家國考,以英文俗名來說 stingray(魟魚) 和 cownose ray(牛鼻鰩)都是ray!
看到XPark專門為這兩隻牛鼻鰩打造巨型水缸,站在前面觀賞真的比在有點擁擠得大洋池中更有空靈的漂浮感。




此外,雖然台灣海域並不會將魟魚列為經濟魚種,但其實在東南亞小吃店/夜市真的十分常見並非惡意獵殺,畢竟魟魚主要生活在溫暖偏熱的海洋裡。
至於味道,米飛在馬來西亞吃到的烤魟魚雖然有一點點腥味,但肉質軟嫩有豐富油脂,和香料組合在一起真的無敵鮮美。
波塞頓坐騎
三斑海馬
海馬屬名Hippocampus,是希臘文「馬」(hippos)和「海怪」(kampos)兩個詞彙的結合。海馬也是希臘神話中海神的駝獸,但其實生物分類裡,海馬根本是一隻鱗片變形、尾鰭退化的魚!


“台灣、澎湖、小琉球岩礁周圍海域均可發現海馬蹤跡,具有多樣的體色,但背側通常各具黑斑,有褐色和白色相間的斑馬紋,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為食物。"
— XPARK, 三斑海馬
無毒外星大眼仔

六斑二齒魨
在台灣又被稱為「氣球魚」,因為特性跟河豚很像,遇到危險時會吸入大量海水到胃裡,讓身體鼓成圓球狀。
有沒有感覺到刺刺的?

無論海膽或是獅子魚都可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的海裡抓到,但仔細閱讀他們的生物特性後,米飛覺得根本只有世界上最勇敢的海女才有辦法徒手打撈這些看起來就「生人勿近」的海洋生物!

刺冠海膽
刺刺的美味,俗稱魔鬼海膽。意想不到的是其實海膽有腳、而且會移動!主要吃大型藻類,喜歡晚上活動。

魔鬼簑鮋
是海洋裡的恐怖組織,俗稱獅子魚,主要棲息在珊瑚/碎石/岩石礁石平台,背鰭的長刺有劇毒!
【暖海生機】展區還有三缸醒目的條狀物,標示說明是與臺灣海洋大學合作的海木耳和藻類,但其實看不太出來究竟這三條泡泡水缸想做什麼?可能是XPark想與自己「生命的搖籃,孕育無限生機」試圖扣題?
總之,以海洋生物的搖籃而言,展示略顯空虛;不過米飛真的很喜歡站在大水缸前看魟魚滑行翱翔,十分舒壓!
7則留言 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