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太太每次陪半獸人先生回台南蛋黃區老家『觀光』時,總是看到國華街上圍繞著【阿婆魯麵】的觀光客人龍,頂著炙熱的南國太陽排隊等吃魯麵,每每好奇探頭想跟著排隊卻被屢次遭半獸人先生阻止。
因為,對於台南蛋黃區的居民而言,「自己買魯麵吃」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但追問原因都無法得到合理的考究與解釋。
半獸人先生不諳人文歷史說不明白箇中原因,倒是某次米飛讀了「台菜復興大使」黃婉玲撰寫的《淺談古早味》,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台南人覺得花錢去店內吃魯麵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米飛公公:「今天阿嬤家旁玉皇宮剛好里長伯重陽節祝壽要打魯麵,要吃嗎?」
米飛:「好啊!」
嫁給半獸人先生這麼久,米飛有機會可以見證傳說中的生活儀式豈可錯過?
這場見證活歷史的地方盛會,好吃的魯麵代表主人的誠意,跟著米飛來碗工序繁瑣的幸福澱粉總匯吧!
滷麵是不想造成鄰里負擔的台南式貼心
根據《淺談古早味》魯麵之於台南人共同記憶是特殊的「報喜菜」。
各種好康應用場景舉凡做壽/嫁娶/入厝,「家有喜事又不好意思發帖子給鄰居」的時候就會找師傅來「打魯麵」,與街坊鄰居分享喜悅。
收到魯麵開心享用後,鄰居們會自主將碗洗乾淨並放一些具有吉祥象徵意義的食物(例如:白米或花生米)歸還魯麵主人,同時說些好聽的吉祥話。
這樣的台南生活儀式,是鄰里間相處的體貼之道;難得的是,現在台南蛋黃區的老派社區中依舊保有這樣的生活習慣。

怪不得半獸人先生總說魯麵要在家裡吃,而且,沒有人花錢自己去買魯麵吃的啦!(大概只有觀光客吧?)
重陽節玉皇社區打魯麵
雙十國慶前夕米飛和半獸人先生提前一天回台南,正巧遇上開基玉皇宮里長伯提前舉辦重陽祝壽活動要打魯麵。
這根本是向宇宙下單快速出貨的概念,原本打算晚餐隨意亂吃的台南媳婦立刻接受宇宙召喚,由米飛公公領路徒步前往玉皇宮參與書本中所描繪的台南打魯麵生活日常。
雖然是歡迎大眾同樂參與的魯麵活動,但依舊有所區分。


偌大的廟前廣場分為兩區,一側為民眾可自行排隊領取魯麵的隊伍,另一側身為社區里民會員(例如:米飛公公&米飛婆婆)可以直接領取預定的魯麵以及重陽賀禮。
報喜總匯魯麵究竟是什麼滋味呢?
餡料主要有金針、木耳、香菇、扁魚、蝦米、紅蘿蔔、白蘿蔔、白菜、豬肉、魚漿,依據食材特性分別烹煮後再放入大骨熬製的高湯中,最後打下鴨蛋蛋花並勾芡。
打魯麵現場由里民們相互幫忙,於碗裡加入油麵後再舀入什錦總匯羹湯,報喜菜餚魯麵就完成了。



往年重陽打魯麵都是使用瓷碗,今年因疫情改用免洗餐具包裝
聽長輩敘述如此簡單,但根據台菜復興大使黃婉玲的文字敘述,這是一門深遠的工夫,且因製作過程繁瑣,新一代台菜廚師不太願意學習這門古早味了。
魯麵美味的奧義莫過於甜鹹之間的分寸拿捏。
沒錯,魯麵,是甜的,渾然天成的台南甜。
好吃滷麵的「甜味」是由食材加鹽巴熬出的古早味精髓,就像日本人煮紅豆湯適量加鹽巴,以鹹味襯托甜味。
一筷子夾起適量油麵配著不燙口的羹湯咕嚕溜入嘴裡,老實說,第一口吃下去米飛被魯麵甜到有點質疑人生;不過細細品嚐,確實可吃出山珍(白菜)遇上海味(扁魚)交織而成的清甜。


足量的肉羹與紅白蘿蔔吃起來也很過癮,偶爾會在碗裡看到珍貴的金針花,脆脆清雅的口感讓人格外珍惜。倘若下次還有機會,確實會推薦朋友們參與「打魯麵」盛會;至於份量,建議大家還是淺嚐即可,並不是人人都能適應「台南甜」。

魯麵最神奇的就是油麵泡在羹湯裡,即使回家再次加熱也不會變成爛麵!
如同洪震宇老師於《風土經濟學》中倡導的體驗經濟:「呈現家鄉的時間、空間與人間特色,透過行程規劃讓旅人感受生活、生產與生態各層面的特質,留下動感記憶,才能創造風土的經濟價值。」
平心而論,米飛確實因讀了台菜復興大使黃婉玲的書後,在公婆的陪同下至赤崁樓周圍的「阿竣師魯麵」朝聖,但無論味道或食用體驗並沒有任何顯著記憶點。
可能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所有的台南家人都阻止米飛花錢去店裡買魯麵吃,並不是不好吃,而是時機不對!
畢竟「有脈絡才會熱絡,有細節才有感覺。」食物可以跨時空超連結人與人的共鳴並創造集體共同記憶,如果你也喜歡像米飛一樣挖掘歷史傳統日常生活,下一次造訪台南,不妨詢問當地長輩近期社區是否有「好事發生」?
由長輩作引路人,前往歷史現場打碗甜滋滋的報喜魯麵吧!